前:種子研究室網站 ,台大農藝系
Former website (1997-2015) of the Seed Labora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to Enter English Pages
本網站站內搜尋觀點種子網   

種子學(種子科學、種子技術、種子生理學)  種子文學、種子音樂、種子圖畫、種子寫真、植物圖畫、花卉郵票、花園景觀、台灣田莊  作物生產概論、個別作物學  農業倫理、糧食與農業相關議題 

植物與腹:     小麥   玉米    馬鈴薯    番薯

 

馬鈴薯 (Solanum tuberosum) 

飢荒史:見   Irish Potato Famine (1845-1849)Irish Potato Famine

馬鈴薯博物館: http://www.potatomuseum.com/       History of Potatoes

Burbak Potato:Burbank Potato Seeds of Burbank Legacy
                           Luther Burbank's Legacy on Display

推薦書籍:

  • 李以卿(譯)  2000 馬鈴薯:拯救人類、改變歷史的貧民美饌。藍鯨出版公司,台北。 (原著L. Zukerman, 1998 The Potato - How the Humble Spud Rescued the Western World. Faber & Faber)
  • Hobhouse, H. 1992 Seeds of Change: Five Plants that Transformed Mankind. Papermac, London.

 

馬鈴薯:

  • 南美印加人的主食有二,一是平地的玉米,另一是8000英呎高地的馬鈴薯,這兩種作物,對人類的貢獻相當大。

  • 馬鈴薯原生於南美秘魯智利高山。考古地點秘魯的Chilca cave,有馬鈴薯、蕃薯、樹薯等的遺跡,約8000-6000 B.C.。馬鈴薯栽培的時期有證據顯示約為2000 B.C.。其他也有發現的地點在 Bolivia, Lima, Peru以及Chile北部的海岸。這些古老的品種與現今經育種家努力所得的栽培品種外觀上顯著不同。

  • 西班牙人入侵後,拿走了黃金,並且帶了一些馬鈴薯回歐洲。由於馬鈴薯並未記載於聖經,因此起初與番茄一樣地不受歡迎。

  • 這種馬鈴薯的學名為:Solanum tuberosum

  • 馬鈴薯在1570引入西班牙的 Seville。1573用來作醫院病人糧食。

  • 此後馬鈴薯引入Italy, Germany,而後傳入東方。再由歐洲人傳回北美洲。


 

 

愛爾蘭馬鈴薯

  • 主要參考:H. Hobhouse (1986): Seeds of Changes.

  • 愛爾蘭的地理環境位居歐洲的西北邊陲,土地貧脊,氣候惡劣,特別是500BC以後;之前,此地氣候較溫和,因此可以種小麥做麵包,之後,由於氣候變冷,因此除了最南端之外無法生產小麥,當居民只好仰賴動物,特別是魚做為食物的來源,有如愛斯基摩人。直到馬鈴薯傳入愛爾蘭後,才有固定的澱粉來源。

  • 此時期,愛爾蘭人的食物包括燕麥餅、乳酪、牛乳、牛血、牛肉、羊豬,麵包僅是最高階者才能享受。

  • 馬鈴薯起源於貧脊、低夜溫、乾燥、短日的環境,在土地貧脊的愛爾蘭,比起其它禾穀作物更適合。馬鈴薯很好種,幾乎可以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種植或收穫,而且收穫後,也不需要脫粒、磨殼或烘焙,只要火及鍋就可以,這又是對愛爾蘭很有利的,因為愛爾蘭缺乏鐵礦,因此,一直到1080AD都還是石器時代,耕犁只能用木頭,因此供法在較硬的土地耕作。

  • 農具的使用必需配合獸力,中國在600AD就發明牛、馬的胸肩束帶和軛,使得牛馬可以有效地挽犁、車,這個發明約在1000AD才傳到歐洲,而在1600年才傳入愛爾蘭,在此之前都是用馬尾來拖犁,不但殘酷,而且沒有效率。

  • 當1600年左右,馬鈴薯傳入愛爾蘭以後,在當地廣泛地種植,比歐洲其他地方更普遍,因此一般用Irish potato來稱呼。

  • 愛爾蘭的人口在1660年約只有500,000人(50萬),1688年約1,250,000人(125萬),1760年約1,500,000人(150萬),1840年約9,000,000年(900萬);在此180年間人口增加18倍(增加率10%),皆是因為馬鈴薯的生產而能養活眾多的人口,否則以愛爾蘭的原始農耕技術,無法生產足夠的穀類作物。

  • 不過這段期間,仍然發生飢荒,馬鈴薯欠收。

  • 1724-1749:25年間有5次欠收,1939-41特別嚴重。

  • 1750-1774:1756,57,65,66,69共5次欠收,其中2次很嚴重。

  • 1750年代Fusarium caeruleum (真菌)為害,使得貯藏中的馬鈴薯塊莖乾縮而不能食用。

  • 1770年代毒素病所導致的葉萎縮病,使得產量可以減到70%之多,此病是由蚜虫傳播病毒而引起,直到二次大戰後才有農葯來防治。

  • 1775-1799:5次欠收,1784年大飢荒。

  • 1795年Botrytis cinerea 的黴菌侵擊葉片,感染部位也會乾縮,導致減產。

  • 1800-1824:9年欠收,5次構成飢荒,1821年相當嚴重。1821-1822年約250,000人因飢餓疾病而死。

  • 1825-1849:14欠收,8次造成局部飢荒,1845-46合面大飢荒。

  • 由於此時期半數的愛爾蘭人每天熱能攝取超過2/3來自馬鈴薯,在正常收成的年代,至少還有1/3的人在整年當中至少有幾個月是飢餓狀態的,若天侯不佳則會導致減產,而更有馬鈴薯的病害,更給愛爾蘭的糧食生產致命的打擊。

  • 1845-46 因晚疫病死150萬人(飢餓疾病),此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移民550萬人(主要是美國東岸,Bo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