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種子研究室網站 ,台大農藝系
Former website (1997-2015) of the Seed Labora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to Enter English Pages
本網站站內搜尋觀點種子網   

種子學(種子科學、種子技術、種子生理學)  種子文學、種子音樂、種子圖畫、種子寫真、植物圖畫、花卉郵票、花園景觀、台灣田莊  作物生產概論、個別作物學  農業倫理、糧食與農業相關議題 

植物與腹:     小麥   玉米    馬鈴薯    番薯

(紀錄片)      

台大農藝系與蓬萊米:從鬼稻到蓬萊」展   磯小屋網站  磯小屋臉書  

 


                                  (複製自中正形聲義綜合大字典)

亞洲一年生栽培稻:

  • 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 秈稻    穀粒長。

  • 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or sinica)     穀粒圓短。

  • Oryza sativa subsp. javanica 爪哇稻 (熱帶稉島)   穀粒寬,長穗長花梗。

亞洲一年生野生稻:Oryza nivaraOryza spontanea

亞洲多年生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非洲一年生栽培稻

  • Oryza glaberrima

非洲多年生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

非洲一年生野生稻:Oryza barthiiOryza stapfii

南美洲野生稻:Oryza altaO. glumaepatulaO. grandiglumisO. latifolia

 

 

稻的起源

 

地球本來是一大板塊Pangea,後來分為二,北為Laurasia,南為Gondwana。Gondwana是Gond之地的意思,包括現今的南美、非洲、馬達加斯加、南極洲、澳洲、紐西蘭,以及印度、阿拉伯、土耳其等。紀 (Cretaceous) 的時候板塊分裂飄移成各大洲。南美、非洲第一次分裂約為130,000,000年前,南極洲、澳洲分裂約為110,000,000年前,南亞板塊約85,000,000年前。南亞板塊與Laurasia (中國為主) 於45,000,000年前撞擊後隆起成喜馬拉雅山。

約一萬年前,人類開始農耕,馴化野生植物成為農作物。在長江下游,由早期的南島民族在長江中游,由早期的苗瑤民族,分別進行,將野生的紅鬚稻(Oryza rufipogon)馴化成稉稻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rice_cultivation

約6-7千年前,北方漢族往擴張,將稉稻米北傳,3,000到5,000年前又傳到韓國、日本。

當時漢族南下,迫使南民族往南遷移,南島民族約6-7千年前把小米、熱帶稉稻帶到台灣島。

台灣南島民族在約四千年前再往南擴散,把熱帶稉稻帶到菲律賓,接著傳到東南亞各地,約2,500年前印尼爪哇島就已經在種植熱帶稉稻。

印度在約九千年前栽培白野稻(Oryza nivara),6,500年前傳入稉稻,與白野稻自然交配後,印度人馴化出秈稻

秈稻於1,000前由印度傳入東南亞,再進中國南方。900年前傳入義大利。 400年前傳入台灣。

非洲西部約在3,500年前馴化當地野生的無毛稻(Oryza glabberima),亞洲稻傳入後就少有栽培。 南美洲約在4,000年前也馴化栽培當地的野生稻,現代的栽培稻則是在1520年傳入墨西哥, 1694年傳入美國。

 

亞洲一年生栽培稻的 多樣性

  • 亞洲一年生栽培稻在10000-15000年前起源於喜馬拉雅山麓週緣,少量在中國西南與南方。早期栽培者為秈稻。

  • 亞洲一年生栽培稻的擴散:由於多年在各地點的栽培,因地理氣候條件,以及人文習俗的分歧,導致眾多品種的出現。

生態系             水分--土壤--栽培--季節狀況

 

亞洲稻的四大栽培方式

  • 陸稻

  • 看天水田種稻

  • 灌溉種稻

  • 淹水種稻

亞洲稻產區

rice01.gif (30037 bytes)

註:日本屬於灌溉栽培。修改自D.J. Greenland, 1997

 

 

亞洲稻的散播

  • 印度型稻在1000 BC 年前由印度至中東,而北非,最後抵歐洲。

  • 印度型稻由印度至馬達加斯加及東非。

  • 印尼型稻由印尼至馬達加斯加。

  • 西非則由歐洲或南亞傳入。

  • 美國來自馬達加斯加。

  • 南美來自歐洲。

 

 

 

 

 

 

中國的稻米

賈思勰 (AD 544)  齊民要術

卷一:

  • 耕田第一

  • 收種第二

  • 種穀第三

卷二:

  • 水稻第十一

  • 旱稻第十二

所記載的技術:直播與移植,選種,浸種,催芽,適宜苗期,移植時期,等距插秧,淺插,中期排水,等皆已有描述。

 

 

宋應星 (1637)     天工開物

卷一:乃粒

  • 稻宜 (土壤改良與施肥)

  • 稻工 (耕種與田間管理的方法及器具)

  • 稻災 (病蟲害)

  • 水利 (稻作的灌溉方法與器具)

卷四:粹精

  • 攻稻 (稻穀清理加工)

 

  • 在湖南彭頸山發現8000年前種稻的遺跡。

  • 在浙江河姆渡發現6000年前種稻的遺跡。

  • 漢朝前,江南稻作技術仍然低落。

  • 晉朝後(AD 317) 漢人南遷,帶入較進步的農具與技術,江南稻作生產進步。

  • 1012   江蘇安徽等江南附近旱災,水稻欠收,宋真宗派專人道福建調占城稻種子。這是耐旱的早熟稻,使得江南「每年一收」變為「歲得兩熟」。

 

學生讀書報告:國企二鄭竹君   中國古代稻作技術    

 

日本的稻米

 

學生讀書報告:楊勻寧 稻米與日本文化

 

 

美國的稻米

  • 美國獨立前,由Madagascar來的船被暴風吹進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港。船長將少量的到種子送給當地農人。

  • Carolinas and Georgia 土地肥沃,適合種稻。(A few hundred acres required from 100 to 300 laborers to prepare the soil, plant, harvest and thresh the rice.)

  • 1726  出產高品質的"Carolina Golde"米。Charleston港出口該米計4,500 metric tons 。

  • 由於內戰與颶風,使得產區向西移。

  • 1849大量人口移入加州,華人約 40,000 ,因此需要大量的米。加州遂成為美國最大米產區。

  • 1884開始了小麥機械化栽培。 (It was the year an Iowa wheat farmer pointed out that the broad prairie land of southwestern Louisiana and southeastern Texas had solid soils which could hold up heavy equipment like the machines us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wheat in Iowa.)

  • 此後Arkansas, Louisiana, Mississippi, Missouri, and Texas開始種稻。

  • 目前Florida南方也開始種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