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網站 Former website (1997-2015) of the Seed Labora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鄭氏時代的農業
鄭成功為穩定的軍糧供應,就先考察台南附近的地形和產業,然後設定屯田制度,兵分南北二路,散居各地以開墾土地,並供給農具種子,專事栽培禾穀,來生產軍隊的主食。
至1665年,軍糧民食已能自給,而農業勞動力的主要來源,仍為鄭軍的士兵及其眷屬。
在其令諭中,有謂:不可斧斤不時,竭澤而漁,庶後來永享無疆之利。可謂永續農業的概念早已萌芽,可惜後人不予以重視。(見楊英:從征實錄)
作物
以稻為主,但「此地雖暖,春時雨澤稀,早種難播,故稻僅一稔。」表示水田看天,尚無灌溉系統。
引進植物
自福建、廣東沿海地區引進台灣的蔬菜品種有四十三種。蔬菜類韭菜、大蒜、芥菜、小白菜、結球白菜、甕菜、芹菜、茼蒿、冬瓜、茄子、扁蒲(土名匏仔)、絲瓜(土名菜瓜)等等。
土地
土地開發
以台南為中心,向南北開墾,南為高雄、車城、恆春,北達鹽水、鹿草、六腳、嘉義、竹山、彰化、六甲、後龍、蘆竹、淡水等。新營、天營、前鎮、中銜、後勁、前鋒等地名為其痕跡。
土地所有權:屯田制
將荷蘭時代的王田皆改為官田,因此耕田的農人就成為官佃,然後徵收租稅。獎勵官兵從事墾殖,是為營盤田,文武官田(算是私田),並且允許一般人民自行擁有私田。文武官員自招漢人移民開墾,墾成後,土地所有權歸官員,而向耕墾農戶收租,以所收的部份納稅,因此可稱為私田,這些佃戶擁有永久租用權,因而與歐洲莊園的農奴有所不同。
灌溉
興建陂潭約20處以上,台南6處,高雄14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