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網站
Former website (1997-2015) of the Seed Labora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to Enter English Pages
本網站站內搜尋觀點種子網   

種子學(種子科學、種子技術、種子生理學)  種子文學、種子音樂、種子圖畫、種子寫真、植物圖畫、花卉郵票、花園景觀、台灣田莊  作物生產概論、個別作物學  農業倫理、糧食與農業相關議題 

本國農業史 a40.gif (777 bytes) a41.gif (480 bytes) a42.gif (969 bytes) a43.gif (1011 bytes) a47.gif (1021 bytes) a44.gif (1004 bytes) a45.gif (891 bytes) a46.gif (1004 bytes)

物產    蔗糖    樟腦       柑橘類

 

清國時代的植物產業

清國時代的農業

 

 

稻米

  • 自1723年,隨著台灣中部農業開發的進展,彰化平原水田農業興起之後,水田的分佈,亦逐漸向北部沿海平原及台北盆地發展,1796年擴展到東北部的噶瑪蘭(宜蘭平原)地區。

  • 1752年左右,在今高屏溪下游一帶,栽培成功一種稱為「雙冬」的早稻新品種,此種早稻後來推廣至各地,不但使台灣南部的水田農業,由年僅有一期的稻作改變為二期作,更促使台灣成為「閩粵穀倉」接濟福建泉、漳二府青黃不接的重要食米來源。

  • 連雅堂所著「台灣通史」記載,清末台灣在來稻品種,多達42品種 (其中糯稻15品種)。



 

 

 

 

 

 

 

 

蔗糖                (   蔗糖  樟腦  柑橘類 )

  • 台灣的在來種甘蔗,有竹蔗、蚋蔗、紅蔗、南貢蔗、青皮蔗、竹仔蚋蔗六種,而以竹蔗最為普遍。

  • 竹蔗矮小而且蔗汁不多,極少施用肥料,灌溉只賴天雨,幾乎無人為的設施,每甲收穫量僅有1~2萬公斤,赤糖是在「糖部」製造,搾蔗動力是用牛畜,器具是用巨型的石臼運轉,壓磨搾汁,工作效率甚低,蔗汁的搾取率也不高。

  • 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赤嵌筆談物產條:「台人於十月內築部屋、置蔗車、傭募人工、動部硤糖。上園每甲可煎烏糖六七十擔。中園、下園只四五十擔。每部用十二牛、日夜硤糖、另四牛載蔗到部、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一牛配園四甲或三甲餘。每園四甲,現插蔗二甲,留空二甲,@年更為裁種。」

  • 至1796年以後,台灣主要產糖區,已由嘉南原逐漸南移至下淡水溪流域的高屏平原。

  • 1868-1895期間,蔗糖出口到中國佔45.65%,日本佔37.8%,澳洲6.04%,英國3.45%,香港2.98%,美國2.97%,加拿大0.97%,Valparaiso 0.09%,紐西蘭0.05%。(計算自林,1997)

  • 製糖業,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乃逐漸分化為三個生產過程,就是(一)蔗作(蔗農種植甘蔗的農業生產過程);(二)粗糖製造(在農村的「糖部」所進行的加工工業過程;(三)白糖製造(在城市的「糖間」所進行的再加工工業過程)。其中粗糖製造分為下項的四個典例;

  • 牛掛部──由貧窮的蔗農以借來的資金合作設部。在硤糖之時,各自拿出牛隻及勞力,並繳納糖部、石車(硤糖機)、糖師等使用費,以自己完結性的生產方式,把自家生產的甘蔗硤製砂糖,擁為己有。所硤的砂糖來充當田賦和大小租,並還要受到商人高利貸的剝削,所以無法進行資本的原始積蓄,老是逃脫不了被壓迫被剝削的慘境。

  • 牛@部──稍有資力的蔗農(自耕農),十人左右,出錢設部,除了如牛掛部以自己完結性的生產方式來硤製自家的砂糖之,再以半分工的方式,各人自購甘蔗,雇牛隻及工人來硤糖或受委託硤糖,而各取其利。

  • 公家部──富農階級(把所有土地一部份自耕,一部分租給佃農),按股份以現款出資,設置純然為營利的糖部、石車等生產設備的規模較大,置經理、董事,購進原料來硤糖,同時也承受委託糖,其經營所得的利,按照股份分紅於股東。

  • 頭家部──如同其名稱所示,頭家部乃是資力雄厚的農村殷戶,或者城市商人兼放高利貨,單獨出資設部,以前金制度而大量購進製糖原料的甘蔗(由佃農廉價收買),雇傭勞力(由佃農廉價提供),並把其大量的商品直接賣給船頭行及外商等砂糖輸出商,獲利甚大。


 

 

 

 

 

 

 

 

 

 

 

              (    蔗糖  樟腦  柑橘類 )

  • 樟腦古時以要用為主,漢醫用來至風濕、霍亂、疹癬等,西醫則是皮膚病、神經衰弱、或強心。此外也兼用來防蟲,製造煙火、香水等。

  • 十七紀初葉,鄭芝龍跟日本進行貿易之際,樟腦已成為台灣輸出項目之一。

  • 1725年嚴禁私人煎腦,並專由「軍工廠」經理之,同時特派匠首負伐採樟木和煎腦之責稱之為「軍工料」。由於樟腦事業利益巨大,所以私煎者層出不窮。

camphore.gif (4743 bytes)

  • 十九世紀中葉英船開始航來雞籠,以違禁的鴉片和私煎樟腦相互交易,引起樟腦價格急遽上漲,樟腦業更為興隆。

  • 除了中國外,外銷國包括德國、美國、英國、法國、與印度。

  • 全世界樟腦的兩大產國為台灣與日本。致要用者需要能結晶,日腦可以而台腦則否。1877以前台腦的出口多於日腦,1878至1892則日腦出口多於台腦。

  • 1869年第一個人造塑膠發明出來,即是賽璐珞(celluloid),在1890年以後,工業上用途廣,包括梳子、鈕釦、玩具、底片等許多消費品。賽璐珞是由樟腦硝化而成,由於此種樟腦不需結晶,而1892年以後日本樟腦又已經砍伐殆盡,因此台腦外銷又居世界之首。


 

 

 

 

 

 

 

                           (    蔗糖  樟腦  柑橘類 )

  • 1800年以前,只有水沙連一地(今南投縣魚池地區)產野生茶。藍鼎元的「東征集」紀水沙連條云:「水沙連內山產土茶,色綠如松蘿,味甚清冽,能解暑毒消腹脹,亦云佳品」。

  • 柯朝由福建引入武夷茶種在深坑種植,1850年北部已有深坑、坪林兩地產茶。1866年英人杜德 (John Dodd) 引入福建安溪茶農、茶苗,給予貸款,在三角湧獎勵種茶。1867年買茶農所製的茶葉試銷澳門,極聲譽,於是乃開設「茶館」於台北艋舺街,著手精製,此為台灣的「烏龍茶」(Oolong-tea)之開端。從此烏龍茶以所謂「福爾摩薩」(Formosa-tea)著名於世界,於1869年,終於不經過廈門,第一次由淡水港直接運往北美洲紐約的台灣茶葉達2131擔(21萬3100斤)。

  • 1869年美國為台茶主要市場。1894年輸出地區以美國為首位,佔83.6 %,其次為南洋11.16 %,歐洲5.24 %。台北大稻埕經營茶葉出口的外商,計有寶順洋行(Dodd & Co.)、德記洋行(Tait & Co.)、怡記洋行(Elles & Co.)、水陸洋行(Brown & Co.)、和記洋行(Boyd & Co.)五家之外,尚有本地商人經營的大小製茶行150家。

  • 外國巨商都設置貿易根據地於對岸的廈門,「香港上海銀行」等為調度金融的後盾,而把台灣的大內外商權、島內市場,小至農村的生產、收成等事宜,幾乎都控制在手中。

  • (一)歐美各地的茶商把定購台灣茶的「貿易信用狀」及當地歐美銀行所發行的「購茶匯票」送到駐在廈門的某一家洋行。(二)廈門的洋行,把其所接到的「貿易信用狀」及「購茶匯票」,拿到「香港上海銀行」廈門分行。(三)「香港上海銀行」把該「購茶匯票」兌現並付給該洋行現款。(四)「香港上海銀行」再把這「購茶匯票」送到本國倫敦,在該地的「匯票清算所」結賑,收回現款而完結這筆匯款業務。

  • 在另一方面,(一)從「香港上海銀行」廈門分行得到資金供給的洋行,把這筆錢交給在廈門的中國茶商買辦。(二)中國商人買辦再經過「匯兌館」把這筆錢匯到台灣,並以茶葉等現貨為擔保,付給台灣土著的茶商買辦,委託代購所需茶葉。(三)本地人買辦茶商,再把這筆現款付給茶園的大小租戶,或者委託「茶販」拿到生產地的農村,付給多數的台灣農民,而當做具有放高利貸性質的收購茶葉的前金。(四)等到農民收成並粗製茶葉出產,本地人買辦或茶販才索取成品的茶葉,拿到台北大稻埕的茶館、茶行、茶棧再加工精製及包裝,然後交給中國茶商買辦或洋行代理人。(五)中國茶商買辦或洋行代理人,再把這成品沿著原來的途徑溯行搬回廈門,繳給洋行。(六)洋行乃把這批茶葉輸售歐美各地的定貨主,而結這一筆茶葉交易。


 

 

 

 

 

 

柑橘類           蔗糖  樟腦  柑橘類

  • 1701 年由移民傳入文旦。

  • 1790 台北盧州地區已有桶柑。

  • 1812 新竹新埔有椪柑,由廣東引入。

  • 1821-1850,員林有椪柑,由廣東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