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網站 Former website (1997-2015) of the Seed Labora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物產:稻 蔗糖 樟腦 茶 柑橘類
清國時代的植物產業
到清國時代的農業
稻米
自1723年,隨著台灣中部農業開發的進展,彰化平原水田農業興起之後,水田的分佈,亦逐漸向北部沿海平原及台北盆地發展,1796年擴展到東北部的噶瑪蘭(宜蘭平原)地區。
1752年左右,在今高屏溪下游一帶,栽培成功一種稱為「雙冬」的早稻新品種,此種早稻後來推廣至各地,不但使台灣南部的水田農業,由年僅有一期的稻作改變為二期作,更促使台灣成為「閩粵穀倉」接濟福建泉、漳二府青黃不接的重要食米來源。
連雅堂所著「台灣通史」記載,清末台灣在來稻品種,多達42品種 (其中糯稻15品種)。
蔗糖 ( 稻 蔗糖 樟腦 茶 柑橘類 )
台灣的在來種甘蔗,有竹蔗、蚋蔗、紅蔗、南貢蔗、青皮蔗、竹仔蚋蔗六種,而以竹蔗最為普遍。
竹蔗矮小而且蔗汁不多,極少施用肥料,灌溉只賴天雨,幾乎無人為的設施,每甲收穫量僅有1~2萬公斤,赤糖是在「糖部」製造,搾蔗動力是用牛畜,器具是用巨型的石臼運轉,壓磨搾汁,工作效率甚低,蔗汁的搾取率也不高。
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赤嵌筆談物產條:「台人於十月內築部屋、置蔗車、傭募人工、動部硤糖。上園每甲可煎烏糖六七十擔。中園、下園只四五十擔。每部用十二牛、日夜硤糖、另四牛載蔗到部、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一牛配園四甲或三甲餘。每園四甲,現插蔗二甲,留空二甲,@年更為裁種。」
至1796年以後,台灣主要產糖區,已由嘉南原逐漸南移至下淡水溪流域的高屏平原。
1868-1895期間,蔗糖出口到中國佔45.65%,日本佔37.8%,澳洲6.04%,英國3.45%,香港2.98%,美國2.97%,加拿大0.97%,Valparaiso 0.09%,紐西蘭0.05%。(計算自林,1997)
製糖業,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乃逐漸分化為三個生產過程,就是(一)蔗作(蔗農種植甘蔗的農業生產過程);(二)粗糖製造(在農村的「糖部」所進行的加工工業過程;(三)白糖製造(在城市的「糖間」所進行的再加工工業過程)。其中粗糖製造分為下項的四個典例;
牛掛部──由貧窮的蔗農以借來的資金合作設部。在硤糖之時,各自拿出牛隻及勞力,並繳納糖部、石車(硤糖機)、糖師等使用費,以自己完結性的生產方式,把自家生產的甘蔗硤製砂糖,擁為己有。所硤的砂糖來充當田賦和大小租,並還要受到商人高利貸的剝削,所以無法進行資本的原始積蓄,老是逃脫不了被壓迫被剝削的慘境。 牛@部──稍有資力的蔗農(自耕農),十人左右,出錢設部,除了如牛掛部以自己完結性的生產方式來硤製自家的砂糖之,再以半分工的方式,各人自購甘蔗,雇牛隻及工人來硤糖或受委託硤糖,而各取其利。 公家部──富農階級(把所有土地一部份自耕,一部分租給佃農),按股份以現款出資,設置純然為營利的糖部、石車等生產設備的規模較大,置經理、董事,購進原料來硤糖,同時也承受委託糖,其經營所得的利,按照股份分紅於股東。 頭家部──如同其名稱所示,頭家部乃是資力雄厚的農村殷戶,或者城市商人兼放高利貨,單獨出資設部,以前金制度而大量購進製糖原料的甘蔗(由佃農廉價收買),雇傭勞力(由佃農廉價提供),並把其大量的商品直接賣給船頭行及外商等砂糖輸出商,獲利甚大。
牛掛部──由貧窮的蔗農以借來的資金合作設部。在硤糖之時,各自拿出牛隻及勞力,並繳納糖部、石車(硤糖機)、糖師等使用費,以自己完結性的生產方式,把自家生產的甘蔗硤製砂糖,擁為己有。所硤的砂糖來充當田賦和大小租,並還要受到商人高利貸的剝削,所以無法進行資本的原始積蓄,老是逃脫不了被壓迫被剝削的慘境。
牛@部──稍有資力的蔗農(自耕農),十人左右,出錢設部,除了如牛掛部以自己完結性的生產方式來硤製自家的砂糖之,再以半分工的方式,各人自購甘蔗,雇牛隻及工人來硤糖或受委託硤糖,而各取其利。
公家部──富農階級(把所有土地一部份自耕,一部分租給佃農),按股份以現款出資,設置純然為營利的糖部、石車等生產設備的規模較大,置經理、董事,購進原料來硤糖,同時也承受委託糖,其經營所得的利,按照股份分紅於股東。
頭家部──如同其名稱所示,頭家部乃是資力雄厚的農村殷戶,或者城市商人兼放高利貨,單獨出資設部,以前金制度而大量購進製糖原料的甘蔗(由佃農廉價收買),雇傭勞力(由佃農廉價提供),並把其大量的商品直接賣給船頭行及外商等砂糖輸出商,獲利甚大。
樟腦 ( 稻 蔗糖 樟腦 茶 柑橘類 )
樟腦古時以要用為主,漢醫用來至風濕、霍亂、疹癬等,西醫則是皮膚病、神經衰弱、或強心。此外也兼用來防蟲,製造煙火、香水等。
十七紀初葉,鄭芝龍跟日本進行貿易之際,樟腦已成為台灣輸出項目之一。
1725
十九世紀中葉英船開始航來雞籠,以違禁的鴉片和私煎樟腦相互交易,引起樟腦價格急遽上漲,樟腦業更為興隆。
除了中國外,外銷國包括德國、美國、英國、法國、與印度。
全世界樟腦的兩大產國為台灣與日本。致要用者需要能結晶,日腦可以而台腦則否。1877以前台腦的出口多於日腦,1878至1892則日腦出口多於台腦。
1869年第一個人造塑膠發明出來,即是賽璐珞(celluloid),在1890年以後,工業上用途廣,包括梳子、鈕釦、玩具、底片等許多消費品。賽璐珞是由樟腦硝化而成,由於此種樟腦不需結晶,而1892年以後日本樟腦又已經砍伐殆盡,因此台腦外銷又居世界之首。
茶 ( 稻 蔗糖 樟腦 茶 柑橘類 )
1800年以前,只有水沙連一地(今南投縣魚池地區)產野生茶。藍鼎元的「東征集」紀水沙連條云:「水沙連內山產土茶,色綠如松蘿,味甚清冽,能解暑毒消腹脹,亦云佳品」。
柯朝由福建引入武夷茶種在深坑種植,1850年北部已有深坑、坪林兩地產茶。1866年英人杜德 (John Dodd) 引入福建安溪茶農、茶苗,給予貸款,在三角湧獎勵種茶。1867年買茶農所製的茶葉試銷澳門,極聲譽,於是乃開設「茶館」於台北艋舺街,著手精製,此為台灣的「烏龍茶」(Oolong-tea)之開端。從此烏龍茶以所謂「福爾摩薩」(Formosa-tea)著名於世界,於1869年,終於不經過廈門,第一次由淡水港直接運往北美洲紐約的台灣茶葉達2131擔(21萬3100斤)。
1869年美國為台茶主要市場。1894年輸出地區以美國為首位,佔83.6 %,其次為南洋11.16 %,歐洲5.24 %。台北大稻埕經營茶葉出口的外商,計有寶順洋行(Dodd & Co.)、德記洋行(Tait & Co.)、怡記洋行(Elles & Co.)、水陸洋行(Brown & Co.)、和記洋行(Boyd & Co.)五家之外,尚有本地商人經營的大小製茶行150家。
外國巨商都設置貿易根據地於對岸的廈門,「香港上海銀行」等為調度金融的後盾,而把台灣的大內外商權、島內市場,小至農村的生產、收成等事宜,幾乎都控制在手中。
(一)歐美各地的茶商把定購台灣茶的「貿易信用狀」及當地歐美銀行所發行的「購茶匯票」送到駐在廈門的某一家洋行。(二)廈門的洋行,把其所接到的「貿易信用狀」及「購茶匯票」,拿到「香港上海銀行」廈門分行。(三)「香港上海銀行」把該「購茶匯票」兌現並付給該洋行現款。(四)「香港上海銀行」再把這「購茶匯票」送到本國倫敦,在該地的「匯票清算所」結賑,收回現款而完結這筆匯款業務。
在另一方面,(一)從「香港上海銀行」廈門分行得到資金供給的洋行,把這筆錢交給在廈門的中國茶商買辦。(二)中國商人買辦再經過「匯兌館」把這筆錢匯到台灣,並以茶葉等現貨為擔保,付給台灣土著的茶商買辦,委託代購所需茶葉。(三)本地人買辦茶商,再把這筆現款付給茶園的大小租戶,或者委託「茶販」拿到生產地的農村,付給多數的台灣農民,而當做具有放高利貸性質的收購茶葉的前金。(四)等到農民收成並粗製茶葉出產,本地人買辦或茶販才索取成品的茶葉,拿到台北大稻埕的茶館、茶行、茶棧再加工精製及包裝,然後交給中國茶商買辦或洋行代理人。(五)中國茶商買辦或洋行代理人,再把這成品沿著原來的途徑溯行搬回廈門,繳給洋行。(六)洋行乃把這批茶葉輸售歐美各地的定貨主,而結這一筆茶葉交易。
柑橘類 稻 蔗糖 樟腦 茶 柑橘類
1701 年由移民傳入文旦。
1790 台北盧州地區已有桶柑。
1812 新竹新埔有椪柑,由廣東引入。
1821-1850,員林有椪柑,由廣東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