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種子研究室網站 ,台大農藝系
Former website (1997-2015) of the Seed Labora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to Enter English Pages
本網站站內搜尋觀點種子網   

種子學(種子科學、種子技術、種子生理學)  種子文學、種子音樂、種子圖畫、種子寫真、植物圖畫、花卉郵票、花園景觀、台灣田莊  作物生產概論、個別作物學  農業倫理、糧食與農業相關議題 

植物與口:

a29.gif (493 bytes) a32.gif (736 bytes) a31.gif (375 bytes) a30.gif (789 bytes) a34.gif (723 bytes)

 

     

中國古代的

  • 約50 BC (西漢),王褒寫有買僕契約,《僮約》:·····,烹荼淨具,····,武陽買荼····。此時已有茶的買賣。

  • 約AD 300 (西晉)時,洛陽至江蘇的江都皆已有茶市。

  • 唐宋時期,茶已賣到交趾。唐國的封演著有《封氏聞見記》:····,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

  • 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可見晚唐時,長江中、下游茶市盛況。

  • 唐代城市茶店盛行,煎茶賣水。有詩為證:

許渾<送人歸吳興>:

綠水棹雲月,洞庭歸路長,
春橋懸酒幔,夜柵集茶檣。

  • 中國茶藝

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宋 歐陽修「大明水記」、蔡襄「茶錄」、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張謙「茶經」、清 陸廷燦「續茶經」等等

  • 中國名茶

西湖龍井、武夷岩茶、廬山雲霧、碧螺春茶、君山銀針、六安瓜片、祁門紅茶、太平猴魁、陽毛尖

  • 中國茶館

是沙龍,也是交易所;是飯店,也是鳥會
是戲園子,也是法庭;是革命場,也是閒散地
是信息交流中心,也是剛剛起步的小作家的書房
是小報記者的花邊世界,也是包打聽和偵探的耳目
是流氓的戰場,也是情人
約會處;更是窮人的當鋪......王旭烽1997:南方有嘉木。台灣商務。

 

回頁首

***********************************************

 

 

 

 

日本早期茶史

AD 805 (唐) 到中國學佛歸,創立了真言宗的僧人最澄,從中國帶回了茶籽,種在日吉神社旁邊。可說是日本最古的茶園。

AD 815 (唐) 年回國,創立了天台宗的日本僧人空海,上書<空海奉獻表>給天皇:·········茶湯坐來,戶閱振旦之書·········。可說是日本最早的飲茶記錄。

AD 1187年 (宋) 僧人榮西,由中國回日本,在州平戶島的高春院,種下茶籽。

AD 1214年 (宋) 榮西獻書<吃茶養生記>給生病的鐮倉幕府將軍實朝,可以說是日本的陸羽。當時平民百姓仍無緣喝茶。在寺院則有定期的大茶會,用可供十五個人飲用的大茶碗來會客。

約1300年 代 (元),宋朝的鬥茶風俗傳入日本,武士好之。

約1400年代 (明),室町時代的足利義滿將軍造金閣寺,書院喝茶之風逐漸開始。

約1460年代 (明),義政將軍的侍從能阿彌發明點茶法,規範茶人的禮服狩衣、置茶台子、點茶用具、以及茶具位置、拿法、順序,進出動作等,形成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

義政將軍禮聘奈良稱名寺,致力於茶道三十年的珠光為茶道老師,使得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相接合。

室町時代的末期,日本的民間發展出「雲腳茶」茶會。各種人聚集在河邊、廚房、客廳,品茶兼下棋喝酒。

奈良有所謂的淋汗茶會,有姓古市的家族,請賓客一百人,先沐浴,然後喝茶、吃瓜果、唱歌賞花。

豐臣秀吉時(此時為明朝時代)豐臣的茶師千利休,以茶道復興武士道精神,茶道因而興起。在日本茶道流派很多,千利休了三代後,就分為三家。三個流派依茶屋所在位置而分為表千家、裡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

 

在日本奈良市的西大寺光明殿所舉辦的「初釜大茶盛式」的傳統儀式已延續800年之久。前來參拜的合力舉起直徑達40公分、重量達5公斤的大茶碗,共享熱騰騰的特大號綠茶。

800年前獨力再建西大寺的僧侶叡尊,在西大寺境內的八幡宮向神明獻茶,剩下的茶水與前來參拜的民眾共享。

為了使大茶碗內的茶葉末起泡,必須用長達36公分的圓竹刷用力攪拌。參加這項儀式的民眾得靠兩旁的人幫忙端起茶碗,才能順利地喝到一口茶。
                                                             
《朝日新聞》

 

 

 

 

 

 

 

 

 

 

 

 

 

英國與清國的茶貿易

 

  • 早期回教徒因為不能喝酒,因此,只能飲用薄荷茶,阿拉伯人很早就由中國進口茶葉,加上薄荷當做略具刺激性的飲料。

  • 葡萄牙人首先由阿拉伯人引進薄荷茶。

  • 1515年葡萄牙人與中國開始通商,在1580年 (明) 就把茶葉帶入Lisbon。

  • 英國西印度公司在1637年開始運作, 1644由遠東買入茶葉,開始打入倫敦咖啡館 。

  • 法國人稱之為thé,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上層人士也稱為tay,漢字源於廈門福建人茶的發音。而廣東—澳門的”cha”國海港一直沿用,直到近代為止。

  • 1657, Thomas Garway在他的咖館(Exchange Alley in the City of London)開始賣茶

  • 1660, Garway 提倡喝茶有益健康

  • 1675, Charles II 開始徵茶稅

  • 18世紀中期,茶已成為英國最普遍的飲料

  • 19世紀初,Anna, 7th Duchess of Bedford,開始下午茶的風氣

  • 由於英國人的風行喝茶,因此消耗量日增,這些茶幾乎全部在中國生產,然後經海運送到歐洲,一大半為英國人所消費,茶的貿易,起初由葡萄牙掌握,荷蘭隨之,最後則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完全專賣,英國東印度公司不但擁有相當堅固的船,而且人員素質也很高,這些人並非如皇家海軍般地奉公行事,而是一批具有冒險精神的年青人。而公司也允許船員可以進行部份的私人貿易行為,而這些私人貨品的數量是用空間計算,因此船員就儘量私帶品質最好、價格最貴的茶葉。

  • 然而,自1580開始進口茶葉以來約250年間,歐洲人對於茶葉如何種植,如何製作,卻全無瞭解,最大的原因在於中國的鎖國政策,中國在1600以前,各方面的科技皆遠超過歐州,如製紙、火葯、造船、農機具等。1644年,大清帝國建都於北京,因而基於廣州的南方的世界貿易逐漸不被朝廷所重視,此時清國自以為物產豐富,不需與外國進行交流,因而對歐洲的進步狀況也渾然不知。在鎖國政策之下,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86-1834年間,只能進駐廣州城外的島上來與中國商人進行交易。

  • 由於英國對茶葉的需求甚大,而產地只有中國,因此經常有摻假的事情。這不但是在製造的過程而且也發生在英國本土,例如1770年代,英國的茶商Mr. Twining,出了一張傳單,宣稱在倫敦郊外,有人用某種樹葉加上香花來偽造茶葉,此外,由於茶稅頗重,因此走私入英國的數量頗為驚人。

  •  

 

 

 

 

茶葉與美國獨立

由於茶稅引起的走私很頻繁,但是國政府只認為降低茶稅不太可行,因此,打起美國殖民地的茶業市場的主意,在1770年代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財務也已發生危機,因此英國國會在1773年五月通過法案,倫敦已納過稅的茶業再運往美國時,可以退部份的稅,根據此法令,在美國所出售的較高級的英國進口茶,其售價反而比起美國人原來經常飲用的較劣等的荷蘭進口茶更要便宜。這個法案同時也有打擊英國本土茶走私的用意,更可以向美國人宣稱英國是可以合法的向美國徵稅的。

由於自1760年代開始,英國通過若干向美國徵稅的法案已引起美國居民的反感,茶法案更打擊了部份美國茶商的利益,因此引發了殖民地居民的反彈,雖然實際上英國由茶稅所得甚薄, 亟思反抗。東印度公司在1773年11月裝載茶葉的船隻開進波士頓港。於是在12月16日「波士頓茶 會」人士群衆八千人集會要求東印度公司茶船開出港口,但遭拒絕。當晚波士頓茶黨召集反英群衆,化裝成印第安人闖入船舶,將東印度公司三隻條船上342箱,價值18000英鎊的茶葉全部倒入大海,海潮回冲,將茶葉蓋滿了查爾士河,這個舉動迅速地蔓衍到紐約、費城等城市,這些男人都穿著印地安裝,較有影響力女性也出來呼籲不要喝茶,關閉茶會。。對此英國採取高壓政策,於1774年下令封閉波士頓港,取消麻塞諸塞州的自治,並在殖民地自由駐軍。但其他地方紐約、費城、查爾斯頓人民紛紛拒絕卸運茶葉,英國與北美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日益擴大,「波士頓傾茶事件」最終成爲北美殖民地人民起義反英的導火線,美國獨立戰爭也在1775爆發。

在推動拒喝茶的同時,較年青的、較具獨立意識的團體就提倡喝咖啡,因此在美國喝咖啡遠比喝茶更流行,這是與加拿大的anglo-saxon人不同的。

英國失去美國之後,在1790年也由於走私的猖獗,因而降低關稅,由50%降至10%。

 

 

 

 

 

 

 

 

茶與鴉片戰爭

  • 到了1800年英國茶的消費相當龐大,平均每人用了2.5磅的茶,以及17磅的糖,一年約買了7,500,000英鎊茶(約今元1,000,000,000元)。其中付給中國的約2,000,000鎊。

  • 這個巨款的錢,必需要有對等的貨物來賣給中國,才能彌補,可是此時的中國並非缺乏任何東西、食物、衣物、礦產等皆是自有,僅有銅、金、銀等是中國人所願意接受的。然而此時歐洲英、法、荷蘭之間又多戰事,因而貨幣貶值,因而更不容易支付金條,因此東印度公司將鴉片賣給中國,來取得茶葉。

  • 鴉片(opium)是由Papavar somniferum的果實經割劃表皮所流汁液乾燥而成,具有止痛舒肌的功效,但也會引起麻醉、上癮,原產地中海、中亞,亞敘人就開始做為葯用。Dioscorides 的葯典也有記載,罌粟種植傳播緩慢,直到AD700以後才由土耳其與阿拉伯商人引入中國,AD1500才抵日本,歐洲人發現美洲帶回煙管後,吸食鴉片的風氣才在亞洲流行開來。

  • 早期由葡萄牙人由印度公司就取而代之成為主要的供應者,由於早在1729年雍正皇帝頒令禁止鴉片,因此所有買賣皆靠走私,1776年英國就賣掉了60噸,1790年300噸。1880年後,鴉片企業化,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掌握了政權,因此可以專賣鴉片。英國人就請土耳其與波斯人在印度Bengal地區種植罌粟,每年二月下旬開始採集鴉片,加工後運往清國,整個產業最高峰時包括了約一佰萬個工人、婦女與小孩。

  • 種植鴉片獲利比小麥或水稻高出3倍,而這些錢又被東印度公司課稅,農民實質上沒有更多的利益,然而東印度公司每噸鴉片賣1500英鎊給中國商人,那時,茶每噸才40英鎊,黃金每onuce才4鎊。實質上,即使鴉片生產成本較高,其真正的價值也不會比茶高過3倍,然而英國人卻以40:1的價格賣鴉片,到了1830年,英國每年賣給清國約1500噸鴉片約200萬英鎊,約為目前的10億美元,恰好是向清國買茶的錢。

  • 東印度公司在賣鴉片時還設計一套制度,以免落人活柄,不過還是洗不掉其污名,該公司得到鴉片後就在加爾和達拍賣給所謂的地方商(conntry merchants),這些地方商就把鴉片拿到廣州外海的島上囤積,然後交給清國商人處理,這些地方商賣的大多是鴉片,只有1/3是棉花或其他貨品,地方商用鴉片換取銀幣後,回加爾各達交給東印度公司,換取london的鈔票,這些銀幣運回倫敦後,換取清朝所公認的貨幣、現銀,然後再回到廣州買茶葉,因而東印度公司就可以如鴕鳥似地宣稱,用來買茶葉的錢與鴉片無關。

  • 這個鴉片—銀元—茶的三角貿易並非英國獨享,美國人也多少從事這個行業,一些紐約、波士頓的商人因而致富。

  • 由於鴉片的流毒越發嚴重,因此道光皇帝於1823年降旨嚴禁罌粟的栽種、提煉與煙館的開設,然而鴉片的吸食越無能禁止,走私鴉片的流風更趨猖狂,清延因此更頒禁煙條例,並下令不得與西洋人來往,不得教西洋人中國話。

  • 1838年湖廣總督林則徐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林於1839年開辦,英商置之不理,販賣如舊,因此林則徐逮捕英商,將英國水手入獄,嚴刑清國商人,並搜盡鴉片二萬箱付之一燼,並且禁止載有鴉片的英國船入港,英艦火大,就向廣東開砲,清英的鴉片戰爭因此而起。

  • 此時清國朝廷上下對於英國海軍的強盛一無所知,雖然過去兩國在每上有零星的戰事,清國海軍被打敗的消息大概沒有向朝廷傳,因此一般大臣對於西洋人的印象仍舊是野蠻人,只對酒、女人與買賣有興趣,在此情況下,不堪一擊的清國軍隊馬上就一路被英軍擊潰,直到1842年清國終於投降,兩國簽署南京條約。

  • 實際上,此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專賣地位已經不再。在英國本土新興的經濟勢力,自由貿易的擁護者一再要求市場經濟的環境,希望政府能協助打通中國的鎖關政策,因此在南京條約中,清國只好開放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個港口,香港則在此之前已割給英國,導致清國的逐漸開放,西洋傳教士、軍人、植物獵種者陸續深入中國,清朝廷的勢力日益衰落,而民間的自信心也逐漸喪失,科技不再進步,整個帝國終於崩潰,而其導因卻是英國人的喝茶風氣。

  • 南京條約後,中國門戶一時大開,蘇格蘭的植物學者Robert Fortune受到英國皇家園藝學會遠東委員會任命,前往中國進行植物獵種。

 

 

 

 

 

 

阿薩姆紅茶

  • Linné把茶的屬名訂為Thea, 把茶花放在另一個屬,如 Camellia japonica C.  sassanqua。他誤認為紅茶與綠茶是不同的植物所產,因而把綠茶訂為Thea viridis (green),紅茶為Thea bohea,bohea是山脈名,前人以為是紅茶所來的地方。現今則把茶命為 Camellia sinensis

  • 英國在1793年派前駐俄大使Sir George McCartney率領外交使團出使中國,向乾隆皇帝祝壽;使團全部費用則由東印度公司承擔。McCartney結識新任兩廣總督長麟,長麟送他若干茶樹,McCartney隨即栽種於箱子內引種於印度。

  • 1823年,英國人Robert Bruce在阿薩姆邦發現了一棵野生茶樹,植於加爾各答植物園,英國人拿來與中國品種進行雜交。到了西元1833年,東印度公司尚失了壟斷茶葉的市場,認為在印度種茶就可以獲得很大的利潤。因此開始經營阿薩姆的茶園生產。引進中國茶種,並招募中國人來教導,可惜找的是木匠,不懂製茶。因此印度本地紅茶品質仍難與中國茶相比。

  • 東印度公司於是找到植物專家Robert Fortune幫忙。在南京條約訂立中國被迫開放後,英國皇家園藝學會首先派遣Fortune到中國蒐集植物。Fortune18421845年間首度在中國探險。這段期間他歷盡艱辛危險,學習中文與中國風俗習慣,還得剃頭留下辮子,最後帶回了100多種歐洲未有的觀賞植物。

  • 東印度公司委託Fortune再到中國探險。他在1848620日動身前往香港, 9月抵達上海,換上中國服裝,剃了頭再加上一條長辮子,讓農民認不出來他是歐洲人。他又雇了兩個中國人當僕役與苦力,然後前往以綠茶聞名的黃山。沿途他看到各色植物與滿山的茶樹,紀錄下所見所聞的資訊。他瞭解到,多霧的氣候和富含銀元素的土壤很適於種茶。他在寧波採集到許多茶種,所蒐集到的茶種就暫時種在英國駐當地領事館以及一些英國商人住所的院子,以後再運往加爾各答。運送時每批茶種和茶樹苗都是分三隻船裝運,以避風險。

  • 再者Fortune也前往著名的紅茶區武夷山。他在寺廟了瞭解到一些茶道秘密,特別是泡茶對水質的要求。他喬裝成士人,打聽到了歐洲人向來不瞭解的,如何使綠茶變成紅茶的過程,才知道怎麼處理茶葉,讓氧化作用進行,茶葉的顔色就會轉深成為紅茶。他這時終於瞭解,綠茶和紅茶來自同一種茶種,過去的學者從林奈以來都錯了。在回印度前,Fortune替公司招聘了8名種茶與製茶的中國工人,搭船到加爾各答,在喜馬拉雅山的山坡上種了兩萬多株茶樹。由於Fortune已充分熟悉種茶與製茶的技術,因此很快地印度就取代中國,成為最大的茶輸出國。

 

 

 

 

茶與歐洲18世紀的中華風(Chinoiserie)

茶與西洋的瓷器

 

  • 雖然在許多古文化,陶器的發展皆很早,但是瓷器(china)的發展卻很慢,最快的算是中國,約在A.D.200-600期間。歐洲一直到18世紀才開始發展瓷器而其導因與茶葉貿易有很大的關係。

  • Porcelain一字源自義大利文porcellano,「一隻小豬」的意思,這是地中海某種貝類的稱呼,因為其外殼光滑細緻,因此歐洲人就用來形容中國的瓷器。中國瓷器約在A.D.800年以後就轉往東南亞以及中東,稱為貿易瓷。中古世紀時傳到開羅,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曾加以仿造,卻不成功,原因是缺乏高嶺土(Kaolin),後來才知道品質最好的高嶺土卻是在英國的Cornwall。

  • 由於歐洲向中國購買的物品,以茶與絲為主,這些東西都很輕,為了平衡船身,因此需要有載重之物置放在艙底,這個可以用木頭,可是卻不值錢,因此,商人就採購了當時歐洲人尚不會製造的瓷器。大致上歐洲每輸入100噸茶,就同時買進了6噸的瓷器,而且用很低廉的價格。

  • 根據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記錄,在1724年進貨的瓷器約為332,000件,不過由於中國青花瓷的刺激,因此,歐洲人不斷地嘗試其作法,最後德國在1709年,英國在1742年終於成功,西洋瓷從此開發出新的領域。179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終於決定停止進口的中國瓷器,使得中國瓷大為滯銷。

  • 設若在1684到1791的107年茶葉貿易時期,英國一共進口了400,000噸的茶葉,則隨之而來的瓷器就約為24,000噸,估計約215,000,000件大小不等的瓷器。等於同時期間10歲以的英國人,每人用了五個青花瓷,因此可以說茶葉貿易對英國中產階級的高品質生活有很大的頁獻。

 

茶與西洋的中國風

  • 青花瓷上的圖案,引起了歐洲17-18世紀的的中國風。

  • 西方17-18世紀的室內設計風格之一,特別是在傢俱、瓷器、織布與花園的設計上,代表歐洲人對於中華風情的想像,常與巴洛克、洛可可風結合,特色是大量使用藍白兩色、不對稱、不具透視規則、東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