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網站
Former website (1997-2015) of the Seed Labora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to Enter English Pages
本網站站內搜尋觀點種子網   

種子學(種子科學、種子技術、種子生理學)  種子文學、種子音樂、種子圖畫、種子寫真、植物圖畫、花卉郵票、花園景觀、台灣田莊  作物生產概論、個別作物學  農業倫理、糧食與農業相關議題 

植物科學史     植物學史素描    植物技術史   植物育種史

實驗植物學的歷史素描
(1) (2) (參) (4) (5) (6) (7) (8) (9) (10) (11) (12)

Hans Meidner

原載:郭華仁(譯) 1988  實驗植物學的歷史素描(三)。科學農業 35(1/2): 55-57。 

素描()

繼Van Helmont的稱量試驗之後,植物學探討的目的即在找出到底是那一種「食物」使得植物能夠生長。到了1750年,學者已很楚地描述出水分在植物代謝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不過他們對於土壤供應營養這方面僅略有所疑。Hales曾宣稱大氣氣體與植物養分有關;對此,他們也僅止於含糊的臆測。

 

一、植物學之進展

檢討植物生理學的進展以前,我們也應略述1650年到1750年間的科學其他支門主要活動,如解剖學和顯微鏡術(Ray1,1624-1705;Leeuwenhoek2,1632-1723),對植物性別的體認(Camerarius3,1656-1721)、「自然」系統學的進展(Tournefort4,1656-1708;Linnaeus,1707-1778);最重要的可能是經由比較形態學的研究所引起的演化概念(Buffon5,1707-1788)。上面所列者不過是那個時代中眾多偉大植物學家中的極少數。對於植物學興趣如此之濃,自然使科學家想要闡明植物的生命過程。由於化學方面的進展,學者逐漸瞭解空氣的化學組成份,更有助於光合作用的研究。

 

二、光合作用

化學家Joseph Priestley6(1733-1804)確定出NH3、NO2、HCL、SO3、H2S等這些氣體之後,就開始著手植物實驗。他由蠟燭燒燃,或者動物呼吸的實驗結果推測,自然界一定存在某些方法將這些被「固定」的空氣給予純化或再生。他也注意到離家不遠的釀酒廠不斷地製造出這種被「固定」的空氣(二氣化碳7,因此在不意中發明蘇打水做為清涼解渴的飲料8

不久他就發現由枝條切口逸出的氣泡(Hales觀察過這個現象),以及沈浸水中的葉片經光照後所放出的氣泡皆是「淨化」了空氣。後來拉瓦鍚(Lavoisier9,1743-1794)將之命名為10。拉氏並且表明動物呼吸的結果將二氧化碳與水氣混合排出。Priestley則確認氧為動物呼吸以及火焰持續之所需。

 

三、巧妙的儀器

上節所述的發現,是Priestley用著名的實驗儀器所得到的結果。他把燒杯倒置在水面,杯中點燃蠟燭,有時還加了綠色枝葉,有時不加。這個裝置本質上可稱為氣體容積計(eudiometer),Priestley用來測定活化、淨化空氣的組成分體積以探討他的主要目標。

用光照射綠色枝葉後,他發現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見了,而氧氣被釋放出來;這個結果出乎他的意料。他經常思考動物呼吸的相反程序,日後發展出「生命平衡」的概念。

 

四、二氧化碳與植物營養

雖然Priestley已可以下結論說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但另外的試驗結果使他不敢確定。首先,他注意到在純二氧化碳中植物無法生存,其次他發現裝有看似純水的燒杯,在光照下亦可以釋放氧氣。此外,同時期的化學家,以發現乳酸聞名的Karl Wilhelm Scheele11(1742-1786)指出並非所有的植物材料皆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例如,發芽中的種子正好相反。在考慮這些互相衝突的觀察時,Priestley想起了愛丁堡時代他的朋友(Thomas Percival,1740-1804)曾發現,只要用適當的比例將二氧化碳加給葉片,即可以促進植物生長(現代溫室的措施早在二百年前就開始了!)。

其次,Prisetley本人查出了他原所認為燒杯裝了純水,實際上在杯壁附著非常小的綠藻,只要陽光即可生長,並且將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完全消耗。最後,針對Scheele的異議,他用試驗表明,除了發芽中的種子以外,植物接受光照釋放氧主要是在綠色部位。他在1779 終能敘述燃素(phlogistic matter12 )乃植物的食物,植物可以淨化空氣。

 

五、生命平衡

約在Priestley進行實驗的同時,荷蘭醫生及植物學者Jan Ingenhousz(1730-1799)來到倫敦。他本在維也納行醫,為Maria Theresa的御醫。他熟知Priestley的工作,由之得到許多靈感。他深信Priestley的巧妙裝置,氣體容積計,可用來測定空氣的純淨程度。Ingenhousz曾就讀於Leiden13與愛丁堡,通曉化學,卻醉心於生理學。

他進一步研究二氧化碳吸收與氧氣釋放,光照如何影響這些步驟,以及綠色部位之必要等,證實Priestley的論點。他顯示植物點暗中,不論綠色或非綠色部位皆釋出二氧化碳。他不知道氧與二氧化碳的交換是互相依序的,卻能推想氧氣由水「變成(transmutation)」。

當時他尚未清楚水分的化學組成分。除去溶於水中的空氣和氧,再進行實驗,於是他確定所釋放的氧氣並非得自既存於水中的氣體。今天,我們不認為水可以「變成」氧,但他的看法已很接近我們目前所知的了14

由於照光常使溫度升高,因此他將植物置於黑暗中,然後加溫,結果顯示溫度無法促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的速率和容量決定於光照的強度與期間。Ingenhousz觀察到浸於水中的葉片,氧氣大抵皆由下表皮逸出,不過他沒有就氣孔的分布加以解釋。

關於Priestley的實驗中水受到綠藻污染的原因,他採用綠色物質自然發生的觀點來解釋。這個時候Priestley已移居美國15,他重複了這些實驗,表明了Ingenhousz自然發生的看法不可靠。無論如何,Ingenhousz已掌握了動物呼吸與植物固定二氧化碳間的基本關係,並且在詳參大氣化學組成分恒常的本質後,他發展出生命平衡的概念。


 

 

譯註:

1.John Ray,英國自然學家,1670年出版不列顛群島植物名彙。晚年(1686-1704)寫就三巨冊的植物百科全書(Historia Plantarum Generalis),為植物系統學奠基,單子葉、雙子葉植物之名由他開始。

2.Anton van Leeuwenhoek,荷蘭生物學家,幼年失怙,家貧,16歲即入布店當學徒。30歲後生活寬裕,開始終身的嗜好,磨顯微鏡,並且觀察各種小生物。一生之中他磨出419具顯微鏡,有些小如針頭。他發現過細菌、原生動物、人畜精蟲、紅血球、酵母菌等,也觀察一些植物的細微結構。這些發現在歐洲造成很大的轟動。英國女王、彼得大帝、沙皇、普魯士大帝等都拜訪過他。從1673年開始,Leeuwenhoek將他的發現以荷文送交皇家學會(計372篇),通常出版於學會的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3.Rudolpf Jacob Camerarius,德國植物學家,致力於植物雄性、雌性生殖器官,以及受精作用的研究。在1694年發現玉蜀黍雄蕊將花粉傳播到雌蕊上,才能結果。

4.Joseph Pitton de Tournefort,巴黎植物園教授。曾遠赴希臘、小亞細亞等地採集植物,利用花果做為分類的根據。他對植物的命名方法是先以拉丁文給一屬名,其後再用幾個字加以描述,做為種名,為日後林奈氏二名法的先聲。

5.Goerges Louis Leclerc Buffon,法國自然學家,曾將Hales的著作翻譯成法文。他注意到動物常有一些了無用處的構造,如豬的側趾。由之他推測這些部位退化,因此個體也同樣可能退化,例如猴子是人類退化而成。達爾文的祖父,Erasmus Drawin(1731-1802)將他這種概概念引申寫在Zoonomia之內。

6.英國化學家,早年學文,33歲在倫敦會見美國學者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之後,才以科學為業,而且以科學傳名於世。除了科學之外,尚有一事可提,橡膠樹所做成的橡皮,英文rubber,為Priestley所命名,取其可以擦去鉛筆字之義。

7.最早研究二氧化碳的,可說是Van Helmont,他研究木材燃燒,將所放出的氣體稱為gas sylvestre(木氣),「固定的空氣」(fixed air)則為Joseph Black(1728-1799,蘇格蘭化學家)所取。Black將石灰石(碳酸鈣)加熱,產生生石灰(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冷卻後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又結合成碳酸鈣。因此他將這個氣體稱為固定的空氣。

8.Priestley因此而得到皇家學會所頒贈的Copley獎。

9.法國化學家,被尊為現代化學之父。其主要貢獻為(1)亟力提倡精確測量的態度,使一般科學家接受而成為現代科學的傳統。(2)提出新的燃燒理論,證實氧的作用,為科學史上重要的革命個例之一。(3)發展物質不滅定律。(4)創化學命名法。(5)撰寫第一本現代化的化學教科書。拉氏熱心公益,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在政治經濟上也參與若干改革的措施。例如在1780年他著手改進農業生產,創立一個示範農場。

10.氧為產生酸的物質(oxy-gene)、氫為產生水的物(hydro-gene)、氮是沒有生命的物質(azote),這三字皆出於拉氏的手筆。氮後來被改稱nitrogen,但至今azote仍保留在一些文字之中,例如固氮菌(Azotobacter)。

11.瑞典化學家,偉大的藥劑師,除了乳酸之外,酒石酸、檸檬酸、草酸、蘋果酸、安息酸等植物酸也是他的發現。他得到氧的年代(1772)比Priestley早兩年,可是由於出版的疏忽,延到1777年才發表。因此後人常將發現氧的榮譽給予Priestley。

12.雖然燃素理論被拉瓦錫推翻,Priestley終其一生還是信此不渝。

13.荷蘭西部,位於海牙東北。萊登大學在17、18世紀為歐洲神學、科學及藥學重鎮之一。其植物園創立於1594年。

14.我們要到1940年代,藉放射線同位素的幫助,才證實氧氣的確由水分子的氧得來。

15.Priestley在政治上有許多看法不見容於當時,例如贊成美國殖民地反英王喬治三世,反對奴隸販賣及宗教偏執等。由於同情法國革命,導致伯明罕市民不滿,縱火焚燒他家。Priestley只好舉家搬往倫敦。倫敦人民也視之如蛇蠍,終於在1794年移民美國。去國一週前,拉瓦錫因政治上的不寬容而被斬首於法國。直至今日科學家受政治迫害的事件,不因科學的進步而稍有所戢,不但是科學家個人的不幸,證之史實,也是國家社會,甚至於當權者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