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網站 |
|
實驗植物學的歷史素描 |
|
原載:郭華仁(譯)1988 實驗植物學的歷史素描(七)。科學農業 35(9/10): 284-286。
素描一至六曾詳述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實驗植物生理學的發展,特別強調整株植物的功能。與之平行發展的細胞學研究對植物生理學者的實驗工作影響甚大,並且提供為爾後生化學的基礎,因此特在此處予以討論。
細胞與組織結構方面的進展 有如D'Arcy Thompson1所觀察到的,細胞理論起步早而進步緩慢。其萌芽始於培根、Hooke、Grew、Malpighi(素描一已提過),以及墊基於萊布尼茲2單子論(Monadology3)的一些思想家4。以下要描述的實驗家則將細胞理論很清楚地表明出來。 我們現在知道細胞在植物(包括動物)生命上佔有很基本的任務。但是在考察我們如何知道的歷史時,必需牢記於心的是,在十九世紀初葉,前人在認知植物構造要素的發育、分化上,曾做過的偉大進步。此等有關細胞形態與組織解剖的詳盡研究,便成為細胞理論的基礎。 Robert Brown 細胞理論能夠發展的最大原動力,可能發生於1831年。該年,Robert Brown(1773-1858)指出,每個細胞皆有一個核,懸游於基質之中,並沒有連接細胞壁。雖然Brown以顯微鏡詳細地觀察,特別著力於生殖過程的探索、分類及研究,他也在文章中對細胞核以及其移動的現象加以論述。這個現象後人稱為布朗運動5,乃是植物學家對物理學所做過唯一最基本的貢獻。 Schleiden Robert Brown熟悉歐陸同時期有關植物學的研究工作,曾特別造訪德國植物學家Matthaus Jakob Schleiden(1805-1881)。此人充分瞭解Brown的發現甚為重要,他與動物學家Theodor Schwann6曾共同為細胞的理論墊基。Schwann於1838年在法國科學院演說時即提到細胞理論一詞。 Brown曾論述細胞功能中細胞核的任務。Schleiden將其觀點再加以琢磨,並且認知核在「新細胞源自既有的細胞」的重要角色。括弧中的詞句乃是Rudolpf Virchow7在1859年所提出的。Schleiden也參與蛋白質功能的理論。 蛋白一詞乃是荷蘭化學家G.J.Mulder利用碘染色法鑑定後,在1838年所提出的。這個技術也曾被Julius von Sachs(見素描六)-與Schleiden同時期的學者-利用做成他稱為碘試片(Jodprobe)的照片,用來很確定地顯示葉綠體內存在有澱粉。 Schleiden在解釋細胞形成的過程時,錯誤地假設新的細胞核通常著生於細胞基質外的細胞壁上;增大之後才由自身的細胞壁所包圍。這個錯誤的看法由Franz Unger(1800-1870,維也納植物學教授)及Hugovon Mohl(Tubingen的教授,見素描八)做局部的修正。 Mohl曾研究細胞分裂,並且描述過細胞壁形成的過程,但卻忽略了過程中核的角色。最後在Freiburgim-Breisgau工作的瑞士植物學家Carl Nageli8確認核分裂早於細胞壁的形成,終於將整個事件予以澄清。 然而,Schleiden在細節上的錯誤,不會損及他突出的貢獻。他是細胞理論的開山始祖,強調細胞是一切有機體的單位結構,不但具有獨立的角色,統合起來又成為完整的有機體,而細胞核則必定參與新細胞的產生。 Schleiden的脾氣似乎受覆無常,因之招惹多人誹謗;然而,較細胞理論貢獻更大的是,他亟力鼓吹放棄生命力(vital force)的觀念,將作用於所有物質的物理、化學力量歸於正位,因而影響一般的科學思考。他也有功於揚棄自然哲學9,而發揚康德10的批判手段,認為科學的假設應該反覆地接受觀察與實驗的確證與反駁。
細胞質 細胞核的角色一旦確認,學者便轉而注意到細胞內其他的東西。Hugo von Mohl將之稱做原生質(protoplasm)。這個名詞的前身為捷克動物學家Jan Evangeliste Purkinje11(1787-1869,在布拉克研究,乃是Julius von Sachs的老師)所創用。Robert Brown曾在他的文章中同時指出原生質流的規則本性,以及布朗運動的逢機特點;這兩種運動根本不相同。 然而原生質流並非是新發現。Bonaventura Corti(1729-1813,Bologna植物學教授)曾發表過在水生植物(1774)與陸地植物(1776)中該現象的詳細研究。Amici(見素描五)也曾在1818與1823檢討過胞質環流(cyclosis)。然而其意義要等到原生質成為研究的焦點之後,才可能明確。Schleiden也曾再次地將胞質環流詳加探討。 Nageli與Dutrochet 對原生質特性的認知,Carl Nageli有其貢獻。他利用細胞化學測法來顯示原生質主要的成份是含氮化合物,他也強調原生質的液態性質,有別於細胞壁纖維素的固態性質(他也利用染色法來鑑定細胞壁)。他並且預設原生質的構造是聚分子團(micelle)。 同時期,Thomas Graham12(1805-1869)將膠體的特殊性質予以確定之後,原生質很快地就被認為是具有膠體的物質狀態。與此有關而值得一提的是Joachim Henri Dutrochet(1776-1869)~由醫生轉行的植物學者~ 有關滲透作用的系統化探討。這個名詞(osmosis)乃是他創立的。 他假設滲透作用發生於由膠體系統產生的有機膜,並且設計儀器來測量滲透壓。以蔗糖溶液為主要試驗材料,Dutrochet查知當這種膜將兩邊濃度不等的溶液隔開時,就會發生滲透作用;滲透作用純由物理力量,而非生命力量所造成。 滲透過程一旦澄清,Dutrochet的工作便成為探測整株植物及單個細胞的水分關係的物理化學基礎,因此Hugo von Mohl及Wilhelm Pfeffer等才能做出特出的探討。這些留等下期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