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網站
Former website (1997-2015) of the Seed Labora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to Enter English Pages
本網站站內搜尋觀點種子網   

種子學(種子科學、種子技術、種子生理學)  種子文學、種子音樂、種子圖畫、種子寫真、植物圖畫、花卉郵票、花園景觀、台灣田莊  作物生產概論、個別作物學  農業倫理、糧食與農業相關議題 

植物科學史     植物學史素描    植物技術史   植物育種史

實驗植物學的歷史素描
(壹)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實驗植物學的歷史素描

Hans Meidner

原載:郭華仁(譯) 1986 實驗植物學的歷史素描(一)。科學農業 34(9/10): 248-250. 

 

素描(一)

實驗植物學雜誌社(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以登載植物科學之新發展為主旨,可謂科學的部份現代史。然不免忽略各領域發展歷史之背景,而僅限於記錄新知,強調的重點亦時有所改變。茲為引發對植物生理(生化及物理)學史的興趣,本社編輯委員會決定每期特闢一欄簡述過去植物生理學家的工作。

 

一、古代植物學

本欄所敘述者,自實驗植物學奠基之年代始,但基於需要,描述植物生命的古代植物學知認應先略為一提。 

Theophrastus1

早期的遠東、印度、中東,甚至於美洲的印地安人擁有豐富的描述性植物學,大抵與農業及醫藥有關。由之希臘人終能編纂初步的系統性植物學,因此我們有Theophrastus(紀元前380-287)所著的“植物探究(Enquiry into Plants)”。在這本書中他討論單子葉及雙子葉植物之形態學,並試圖給予分類。但在另一本書“植物本源(Etiology of Plants)”則包括關於植物生長發育之研究,並且做了若干功能上的推測。

他闡明在研究植物某部位的發育時,並非僅止於該部位在觀察時的現狀,而是要探究該部位將來如何演變。Theophrastus雖不能稱為實驗家,然而他亦曾深入探討營養繁殖及種子發芽,觀察環境因素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並且研究植物病理學。

Theophrastus曾就讀於柏拉圖(Plato)的學院,為亞理斯多德(Aristotle)的學生。他繼亞氏之後主持Lyceum學院2,而且一反教農學的前例在該院講授植物學。總之希臘植物學仍停留於觀察記錄的階段。

 

 

二、實驗門道初階

定量的植物學探討,由以下三者可見其端倪:Paracelsus3(紀元1493~ 1541)試圖以化學解釋生理作用;Francis Bacon4(培根,1561~ 1639)則鼓吹用實驗方法蒐集數據--雖然他尚未見及用試驗方法檢試假設的重要性;同時期Descartes5(笛卡爾,1596~ 1650)引發了利用機械論(mechanistic)而非生機論(vitalistic)的研究方法來探討生理學。實驗方法于是出頭。  

  Van Helmont6

出生於布魯塞爾(Brussels),職業為醫生兼鍊金士的Jan Baptista van Helmont(1577-1644)即採上述的方向進行實驗探索。在興趣轉移到植物學研究之前,他曾以比重法證明在化學反應過程中,試劑之總重不變。他引用希臘文中的“chaos”將一些氣體稱做gas7,例如發酵所產生的二氣化碳他稱之gas carbonum。

當然他尚未察覺到這個氣體在植物生命上的角色,因此根據其試驗測量的結果,他論定植物只憑水製造出各種不同的營養物質。其觀點曾受Robert Boyle8(波義耳,1627-1691)及Edme Mariotte9(1620-1680)所支持。此兩位學者亦曾致力於運用優良的分析方法研究植物生長,營養以及植物化學成分。

Van Helmont將柳樹苗種於大缽,然後稱量柳樹增加的重量,以及缽內土壤乾重所減少之量。他只注意到雨水曾滋潤柳樹,或者必要時他曾澆以蒸餾水,而無從知道植物生長所資的二氣化碳,因此才論定植物物質全來自水。他也忽略了土壤乾重減少約60g的事實。這60g要等到約80年以後一位醫師J.A. Kulbel在重複Van Helmont的實驗時,才懷疑是植物所吸收礦物質的重量。

Grew 與 Malpighi

十七世紀初實驗方法開始發展之際,Robert Hooke10(1635-1703)也採用顯微鏡來觀察細胞。而Nehemia Grew11(1641-1712)在其“植物解剖學(Anatony of Plants)”書中對植物構造有相當完整的描述。有獨無偶地Marcello Malpighi12(1628-1694,Bologna的藥學教授)也出版了“植物解剖學(Anatomia Plantarum)”。

在Grew與Malpighi的研究工作中具有生理學的味道,因為他們整合了植物不同器官形態與解剖的細節。Malpighi發現根冠,並且由於意識豆類植物在作輪耕之特殊地位,因而觀察到微小的根瘤。他並且注意新導管螺旋狀的增厚,以及老導管中的填充細胞(tylosis)。

和Grew一樣,他也仔細研究過芽之發育,並將之比喻為具體而微的未發育枝梢。兩位學者皆討論芽與種子在冷天休眠之本質,以及發芽的過程,堪稱植物胚胎學的先聲。Malpighi發現細胞間隙之存在,某些橫切面細胞壁的逐漸解體,以及細胞分化的一些過程。

他也以橫切的導管與篩管做實驗,注意到樹液的上升下降,暗示循環作用的進行,他的看法其來有自,因為Malpighi乃是微血管的發現者,其發現對Harvey13(1578-1652)的血液循環論增益良多。

Malpighi也曾記錄了植物生長速度因摘除葉片而減緩。在他的看法,這足證實Van Helmont所提出水轉化成營養物質乃發生於葉片的論定。他也描述了在葉片下表皮上的毛茸(trichomes)以及孔狀構造(即氣孔),可惜並不瞭解其生理功能。後來Grew將這些孔稱為通往外界的「通孔(pass-port)」。

Malpighi常將他的科學論文發展於皇家學會,後來成為學會院士。


 

 

譯註:

1.希臘植物學家,採用亞理斯多德研究生物學的方法,描述百餘種植物,常被視為植物學之奠基者,猶如亞氏為動物學之奠基者。Theophrastus是亞氏給他的別號,意即神之語,乃因亞氏很欣賞其對話之故,他的真名為Tyrtamuso。

2.乃亞理斯多德在紀元前335年創立於雅典叢林(祭祀阿波羅之所在)的學院。由於亞氏每在林中散步時教學,因此後人稱為逍遙學派(Peripateticism)。Lyceum源自Lycieus,為太陽神阿波羅的別名。

3.瑞士的醫師兼練金士,但他認為練金術之目的不在如何製造黃金,而是如何提練製藥以防治病,他的真名是Theophrastus Bombastus von Hohenheim,Paracelsus為自取的別號,意即勝於Celsus。按Celsus為古羅馬醫學巨匠,著有拉丁文醫書八大冊。

4.英國哲學家兼散文家,以及聲名不佳的政客。提倡歸納法,開新科學的先河。由於其鼓吹,實驗科學遂成為英國紳士的時尚,終能使倫敦聚集眾多出色的學者,於1663成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促進新科學的發展。培根大力提倡新科學的概念,但本身並非實驗家。1626年3月,他在馬車中看到外面雪堆如丘,突然想到是否可以用雪防止食物腐敗,於是下車買雞,親手將雪塞進雞腹。可惜「實驗」未果,卻當場感冒,4月即因支氣管炎而去世。培根和許多英國紳士一樣,具有豐富的植物學知識。其論文集有一篇談及庭園,文中引用植物的種類不計其數;破題的第一句不斷地被英國園藝作家引用,至今不已:上帝首先培植庭園,給予人最純淨的愉快,人類精神最佳的休憩;缺之,宮殿華廈不啻粗糙的手工。

5.法國哲學家,以「我思故我在」所發展之思想被譽為現代哲學之父,在數學上他創立解析幾何。其機械論的觀點源自W. Harvey的血液循環論。

6.比利時(即古Flemish)的醫師及練金士。對於世界物質組成的觀點,他摒棄了Paracelsus固體物質由汞、硫、鹽等組成的看法,而回復到希臘哲學家Thales (紀元前624-546年)水乃萬物之源的理論。由此看他的柳樹實驗及其結論,當有若干蛛絲馬跡可尋。

7.希臘字“chaos”,以Helmont的鄉音(Flemish)讀起來,很接近“gas”。

8.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皇家學會早期院士,以研究氣體發明波義耳定律聞名。他堅持實驗過程必需完整仔細地描述,以便他人可以重複證實之。這種習慣使科學得以順利進行。

9.法國物理學家,獨立研究提出與波義耳定律相似的理論。雖然年代較晚十五年,但在某方面更加完美。法國人常將該定律稱作Mariotte定律。

10.英國物理學家、皇家學會院士兼秘書。早年曾任波義耳的助手,對機械頗具天份,協助完成真空抽氣機,使波義耳得以進行試驗。Hooke為人雖不易相處,但對科學甚有興趣,所涉學門頗廣,最有名者在物理學以解釋彈性的虎克定律最著。在生物學上則以顯微鏡觀察木栓細胞,細胞(cell)一詞即為其創作,原指空洞的胞壁,後來用於指稱一切活的生物基本結構,其地位有如物理學上的「原子」。

11.英國植物學家兼醫師,皇家學會早期院士之一,以顯微鏡研究植物,特別注重於生殖器官。亦曾研究動物之胃腸,首創比較解剖學(comparative anatomy)一詞。

12.意大利生理學家及醫師,以顯微鏡探討動、植物的構造及生理作用,堪稱顯微之父。

13.William Harvey,英國醫師,曾任英王御醫,培根亦為其病人。然他對研究之興趣遠超過行醫,以實驗提倡血液循環論,推翻希臘醫師Galen千年來的學說。他在1628年將其結果付梓於荷蘭--具高度容忍的國家,當時許多革命性的偉大書籍皆出版於斯。雖印刷錯誤甚多,紙質又差,但所描述的實驗甚為清晰、簡潔而精妙,其結論亦很明確,堪稱科學史上古典名著之一。Harvey認為血液由動脈傳到靜脈,但兩者間沒有明顯的接連。他由這兩種血管陸續分支成更小的血管之現象推測二者的接連太細,以至無法以肉眼觀察。這個推論在他死後四年才由Malpighi證實。